芬威集团15年利物浦图鉴:从濒临破产到超级俱乐部
2010年10月15日,当时名为“新英格兰体育风险投资公司”的芬威集团(FSG),以3亿英镑完成对利物浦的收购。
彼时的利物浦深陷债务危机,在前老板汤姆・希克斯(TomHicks)与乔治・吉列特(GeorgeGillett)的“破坏性管理”下,已濒临破产边缘。“我既自豪又心怀敬畏,”球队主要所有者约翰・W・亨利(JohnWHenry)对记者表示,“我无法用言语形容此刻的喜悦,我们来这里就是为了赢球。”
两天后,亨利与俱乐部主席汤姆・沃纳(TomWerner)现身古迪逊公园,观看罗伊・霍奇森执教的利物浦0-2不敌埃弗顿——彼时球队仅靠净胜球优势才未跌至英超垫底。这个黯淡的下午,让他们彻底看清了“复兴利物浦”这一任务的艰巨性。
最终,亨利兑现了“赢球承诺”,但俱乐部的复兴之路远比想象中曲折。正如他、沃纳与芬威集团总裁迈克・戈登(MikeGordon)今日在利物浦官网声明中所言:“我们曾多次犯错,对此我们心知肚明,并从中吸取了教训。”
下文将解析利物浦如何在芬威集团麾下蜕变为“现代超级俱乐部”,以及球队未来的发展方向。
1、俱乐部运营:从“混乱架构”到“爱德华兹主导的专业体系”
迈克・戈登始终保持低调,但过去十余年里,他一直是“利物浦所有事务的核心决策者”。
2015年接受《波士顿环球报》采访时,亨利称戈登是“美国最顶尖的金融人才之一”,也是“芬威集团内部对足球最了解的人”。但长期驻守波士顿的戈登早已计划“逐步放权”,并认为去年尤尔根・克洛普卸任是“交接的最佳时机”。他将俱乐部运营权交给芬威集团新任足球CEO迈克尔・爱德华兹(MichaelEdwards),但仍以“顾问”身份参与决策——按合同规定,爱德华兹需向芬威董事会汇报,但日常事务实际由戈登代表董事会对接。
在利物浦“长期无冠”后,戈登、爱德华兹(时任体育总监)与克洛普的“铁三角协作”,是球队实现成功的关键。但芬威集团接手希克斯与吉列特留下的“烂摊子”后,花了很长时间才搭建起“合适的人事与架构体系”。
达米安・科莫利(DamienComolli)是芬威集团2010年11月为利物浦任命的首位高层,担任足球总监一职,但任期短暂。2012年4月,他因“转会市场决策失误导致巨额损失”被解雇,但在此之前,他从托特纳姆热刺挖来了爱德华兹,任命其为“表现与分析主管”——这一决策成为日后利物浦复兴的“关键伏笔”。
2012年,布兰登・罗杰斯接替肯尼・达格利什出任主帅时,芬威集团本计划为其配备一名体育总监(最初锁定路易斯・范加尔),但因这位北爱尔兰教头明确反对而放弃。随后俱乐部成立“转会委员会”,但引援流程混乱——罗杰斯将爱德华兹与研究主管伊恩・格雷厄姆(IanGraham)视为“权力威胁”,协作效率低下。
芬威集团对“数据驱动策略”的坚持从未动摇,而克洛普更愿意接纳这一模式。2016年,戈登将爱德华兹从技术总监提拔为体育总监,同时将“合同谈判与转会操作”的权责从CEO(当时为伊恩・艾尔)手中剥离——当克洛普与爱德华兹出现分歧时,戈登拥有最终决定权。
2022年爱德华兹离职让芬威集团“备受打击”,而其继任者朱利安・沃德(JulianWard)仅任职一年便辞职,更让俱乐部陷入“架构动荡”。因找不到长期合适人选,戈登任命约尔格・施马特克(JorgSchmadtke)为临时体育总监。当施马特克称自己是“克洛普的助手”时,足以看出“权力平衡已发生倾斜”。
“克洛普时代落幕”给了芬威集团“重新布局”的机会,亨利、戈登与沃纳也早已确定“下一章的掌舵者”。
爱德华兹离开安菲尔德后,拒绝了欧洲十余支俱乐部的邀约,加入格雷厄姆的咨询公司“卢多导航”(Ludonautics),一边陪伴家人,一边从事咨询工作。他本无意重返“体育总监”岗位,但“执掌芬威集团所有足球运营事务”的邀约,还是勾起了他的兴趣。
爱德华兹回归后,负责统筹利物浦的预算与战略,由“重返芬威担任技术总监”的朱利安・沃德,以及“足球发展总监”佩德罗・马克斯(PedroMarques)提供支持。
芬威集团充分信任爱德华兹的判断,支持他任命理查德・休斯(RichardHughes)为体育总监——休斯主导了“任命阿尔内・斯洛特为新帅”的流程。2024年7月利物浦赴美季前赛期间,戈登直到在匹兹堡费尔蒙酒店与斯洛特会面,才首次与这位新帅见面。
“完全不被舆论左右,是迈克尔(爱德华兹)最突出的优点之一,”一位不愿具名以保护自身职位的“接近所有者的高层人士”表示,“一旦你开始在意X平台(原推特)上的热门话题,你就完了。”
2、转会政策:从“低成本刮彩票”到“天价签下顶级球星”
要理解芬威集团麾下利物浦的进步,不妨回溯至2012年9月。
当时夏窗已关闭,利物浦却未能为“租借至西汉姆联的前锋安迪・卡罗尔”找到替代者。布兰登・罗杰斯本想从富勒姆签下克林特・邓普西(ClintDempsey),但芬威集团因“邓普西已29岁,且600万英镑报价过高”(按当前汇率约合800万美元)拒绝——该集团当时的引援目标是“24岁以下球员”。邓普西最终加盟热刺,罗杰斯对此失望不已。
球迷的愤怒让亨利不得不发表公开信致歉:“这个夏窗,我们签下了乔・艾伦、努里・沙欣、法比奥・博里尼三位年轻且极具天赋的主力球员,还引进了萨梅德・耶希尔、奥萨马・阿萨迪两位潜力新星——为未来奠基的引援,绝不能被视为失败。”
“我们的转会政策绝非‘削减开支’,而是(未来也将是)‘让每一分钱都实现最大价值’,从而打造‘兼具实力与深度的阵容’。我们必须遵守‘支出与收入挂钩’的财政公平竞赛(FFP)规则,会为成功投入资源,但绝不会‘用高风险支出抵押未来’。”
芬威集团始终坚守这一原则。尽管有时会被指责“缺乏雄心”,但在其看来,“面对‘由国家资本或寡头支持的对手’,竞争本就艰难——而管理机构未能严格执行FFP规则,更让这种竞争失衡”。
然而,上赛季赢得英超冠军后,利物浦今夏的“创纪录豪购”,标志着“随着收入增长,球队已能签下‘成熟顶级球星’,而非仅依赖‘潜力新星’”。
利物浦两度打破队史转会纪录:先是以1.16亿英镑从勒沃库森签下弗洛里安・维尔茨,随后又以1.25亿英镑(英国球员转会费纪录)从纽卡斯尔联签下亚历山大・伊萨克;此外,还以7900万英镑引进法兰克福的雨果・埃基蒂克。
利物浦今夏总支出(含浮动条款)约4.49亿英镑,创英超单窗支出纪录,但同时也通过球员出售回笼了近2.6亿英镑。
“这是多年积累的结果,”俱乐部CEO比利・霍根(BillyHogan)7月对记者表示,“我们始终专注于打造‘良性循环’:以正确方式运营俱乐部,最大化提升营收,再将更多资源投入球队——这一点至关重要。”
爱德华兹与休斯认为,今夏的“大规模引援”是“一次性操作”:球队需完成“核心球员传承规划”、解决“合同到期问题”,同时抓住“市场窗口期机会”;此外,迪奥戈・若塔的不幸离世,也让球队急需补充锋线实力。
“芬威执掌利物浦期间的历史已证明,我们会在‘合理且必要时’投入资源,”霍根补充道,“我们的策略从未改变。”
3、财务状况:从“濒临破产”到“商业收入超越曼联”
谈论芬威集团对利物浦的改造,必须先回顾“起点的窘境”。
前老板希克斯与吉列特留下的“烂摊子”,严重程度难以用语言形容:当时俱乐部欠苏格兰皇家银行2亿英镑,随时可能破产。
若翻阅当时利物浦的财报,你可能无法察觉危机的严重性——因为所有债务都被转移至“Kop足球控股公司”(KopFootballHoldings)。但该控股公司的唯一资产就是利物浦,债务最终仍需俱乐部承担。在Kop控股存续的两年里,仅债务利息就高达6500万英镑;而芬威集团执掌的14年间,利物浦的利息总支出仅5000万英镑。
希克斯与吉列特还将“薪资占营收比例”推至队史最高——70%。对足球俱乐部而言,这一比例虽不算“致命”,但结合利物浦的规模来看,压力巨大:多数俱乐部的员工数量远少于利物浦,能达到这一薪资比例,足以说明当时俱乐部的财务已极度紧张。
芬威集团的运营方式与多数竞争对手截然不同:入主前五六年间,其投入约1.7亿英镑,用于“稳定俱乐部财务”与“重建安菲尔德主看台”,但并未“无限制注资”。芬威的决策者希望利物浦实现“财务自给自足”,且大体上已达成目标。
更令人惊叹的是,利物浦是在“面对资源远胜于己的对手”时实现这一成就的。曼联前副主席埃德・伍德沃德曾有句名言:“俱乐部财务与赛场表现无关”,但芬威与利物浦用实际行动证明这一说法错误——随着球队赛场成绩提升,俱乐部财务也同步增长,甚至“商业收入首次超越曼联”。
诚然,芬威集团也有失误,但“幕后运营的专业化”始终未丢,同时坚守“利物浦仍是一家足球俱乐部”的本质。贯穿始终的清晰策略,在其他俱乐部很难见到;而考虑到“芬威并未每年无限制注资”,这份成就更显难得。
除了前六年投入的1.7亿英镑,芬威集团在2023-24赛季前几乎未再大额注资——直到该赛季,其向美国体育投资公司“王朝股权”(DynastyEquity)出售1.9%-3.8%的少数股权,将1.273亿英镑回笼资金投入俱乐部。芬威的多数投资集中在“基础设施项目”(如安菲尔德改造),虽让部分球迷不满,但相比“将资金投入转会与薪资”,这种方式显然更健康。
利物浦面临的困境(热刺也有类似情况)是:“对手拥有更充足的现金储备”。若在其他时代,克洛普或许能赢得5次英超冠军,但在曼城面前,他不仅要对抗“瓜迪奥拉这样的顶级教练”与“顶级球队”,还要应对“曼城的天价投入”。利物浦在薪资上的支出已不算少,但直到今夏,其转会费投入才真正追上顶级行列。
从最新财报(含转会费摊销,即转会费按年度分摊计入成本)来看,在英超“六巨头”中,利物浦的“转会摊销支出”排名第六,且与前五差距明显:比热刺少2000万英镑,比曼城少5000万英镑,比切尔西少9000万英镑。
这并非利物浦“不愿花钱”,而是“犯错的容错空间更小”——每一笔引援都必须精准。
4、球迷关系:从“信任危机”到“尊重多于喜爱”
1959年比尔・香克利(BillShankly)接手利物浦,将这支“英乙挣扎球队”打造成英格兰冠军时,曾留下一句关于“董事会角色”的名言:“在足球俱乐部,存在‘神圣三位一体’——球员、教练与球迷。董事会不在其中,他们只需负责签支票。”
这一理念至今影响着利物浦球迷(尤其是本地球迷)。芬威入主前的“老板乱象”,让球迷对“所有者”格外敏感——尽管芬威集团如今被认可“极具影响力”,但并未获得“球迷的喜爱”,最多只是“对其工作的尊重”。
“执掌利物浦”被视为一种“社会责任”,但在“外资老板时代”,球迷也明白“这种关系本质是交易”。
这种矛盾意味着,芬威集团的高管永远不能认为“已赢得球迷的完全信任”。尽管芬威帮助利物浦赢得两座英超冠军,并在转会上投入空前资金,但利物浦的历史是“建立在‘统治英格兰足球’的基础上”,而芬威尚未实现这一目标。
没人能指责芬威集团“试图快速套现”。诚然,它也有“因急于利用利物浦成功而犯错”的尴尬时刻,引发信任危机:2016年计划推出77英镑高价球票,导致1万名球迷在“利物浦vs桑德兰”比赛中退场抗议;试图将“Liverpool”一词注册为商标,最终不了了之;全力支持“欧洲超级联赛”项目(该计划最终失败),引发大规模抗议,亨利不得不出面诚恳道歉。
但抛开这些失误,芬威集团仍是“利物浦负责任的财务管理者”。有人可能认为“这只是最低标准”,但别忘了希克斯与吉列特的“毁灭性统治”——芬威入主时,利物浦本可能迎来“像曼联格拉泽家族那样的老板”(后者仅将俱乐部视为“杠杆资产”,任其债务累积)。
芬威集团升级了俱乐部设施(包括安菲尔德球场与训练基地),彻底改造了利物浦,使其“更接近发挥全部潜力”。
如今的问题是:芬威集团愿意“将利物浦带向更高高度”吗?
5、未来规划:长期持有、布局多俱乐部、商业扩张
在周三的声明中,芬威集团管理层表示,尽管对“至今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”,但“工作尚未结束——未来仍有许多目标要实现,许多冠军要赢得,许多共同的回忆要创造”。
三年前,芬威集团曾短暂“考虑出售俱乐部”,但最终选择“向王朝股权出售少量少数股权”,而非整体转让。
如今,这家“2010年估值约3亿英镑、如今价值超40亿英镑”的俱乐部,已绝非芬威集团“考虑出售的资产”。接近所有者的消息人士确认,芬威将利物浦视为“长期资产组合的一部分”,正为长期发展制定规划。
没有迹象表明亨利或沃纳“对利物浦的兴趣减退”:今年5月,两人冒着恶劣天气,与斯洛特的球队一同乘坐“英超冠军敞篷巴士”参加庆典。当超百万球迷沿街欢呼时,沃纳对员工表示,他“从未见过如此震撼的场景”,并认为“利物浦俱乐部与球迷的联结,在职业体育界独一无二”。
芬威集团希望“为利物浦增添更多冠军荣誉”——目前球队已拥有两座英超冠军、一座欧冠冠军、一座世俱杯冠军、一座足总杯冠军与三座联赛杯冠军。
同时,芬威仍致力于“在欧洲收购第二家足球俱乐部”,认为这将“助力利物浦引进并培养年轻球员”——这也是2024年3月“说服爱德华兹回归”的关键因素。芬威始终认为,“收购需等待合适时机,不能仓促行事”。
过去18个月里,朱利安・沃德的大量时间都用于“评估潜在收购对象的足球价值”,其推荐报告将提交给芬威董事会,董事会将根据“财务可行性”决定是否批准。
去年,芬威集团在“对法国波尔多俱乐部进行尽职调查后”,最终放弃收购;此后,西班牙的马拉加与赫塔菲成为“重点考察对象”。媒体7月曾披露,芬威与赫塔菲主席安赫尔・托雷斯(AngelTorres)就“分阶段收购”进行过谈判,但托雷斯表示,他计划“坚守至2028年”,以兑现“翻新球队主场”的承诺。
芬威集团最辉煌的成就之一,是“安菲尔德改造工程”。这是其入主时继承的“最大难题”之一,但通过“重建主看台与安菲尔德路看台”,球场容量从4.4万增至6.1万——这座标志性球场在“现代化升级”的同时,保留了历史与传统。
若计入“新建训练基地、回购并翻新‘梅尔伍德基地’(供女足使用)、安菲尔德新俱乐部商店”等投入,芬威集团在利物浦基础设施上的总投资已接近3亿英镑。媒体上月披露,芬威还承诺投入2000万英镑,用于“青训学院的全面翻新”。
由于“周边住宅密集”,安菲尔德的“容量进一步扩建”被认为不现实,但芬威相信“利物浦在商业领域仍有巨大扩张空间”。
本周,利物浦在“中国深圳开设了第22家独立零售店”——无论是足球俱乐部,还是美国主流体育联盟球队,都没有比这更庞大的全球零售网络。与阿迪达斯合作的新球衣赞助合同,也带来了“创纪录的销量”。
利物浦的合作伙伴团队持续扩张,员工已常驻香港、日本、新加坡、波士顿、纽约、伦敦与利物浦等地。
“我们的营收已实现‘跨越式增长’,但仍有巨大提升空间,”利物浦首席商务官本・拉蒂(BenLatty)7月对记者表示,“俱乐部的商业潜力是无限的,我们才刚刚起步。”
6、波士顿视角:利物浦与红袜的“共同基因”
当芬威集团收购利物浦时,波士顿当地球迷曾充满“焦虑与担忧”——他们担心亨利会“将资金在两支球队间拆分”,更何况芬威此后还收购了“匹兹堡企鹅冰球队”,并投资了美巡赛。
波士顿红袜(芬威旗下棒球队)球迷曾对此不满,但过去一年,亨利及其团队“对红袜的投入创历史新高”,这让“亨利只关注利物浦”的说法不攻自破。
亨利已76岁,芬威集团必然对“未来传承”有规划,但相关信息高度保密。亨利曾表示“计划未来20年仍持有球队”,若能实现,自然再好不过;但每当被问及“公司是否有出售计划”,芬威的回应始终是“暂无相关计划”。
红袜CEO山姆・肯尼迪(SamKennedy)的角色日益重要。这位50岁出头的高管,可能正被“培养承担更核心职责”——他已持有红袜的少数股权。而在利物浦方面,60岁的戈登也相对年轻,可能成为“传承核心”;此外,亨利的妻子琳达・皮祖蒂・亨利(LindaPizzutiHenry)也可能参与——47岁的她主要负责“集团媒体业务”(尤其是《波士顿环球报》)。
如今,亨利在波士顿已“退居幕后”。入主前十年,他频繁接受媒体采访,但过去五年(尤其是“莫基・贝茨事件”——红袜历史上最优秀的球员之一被低价交易后),他将“面对媒体的机会”交给了肯尼迪与沃纳。亨利仍会出席比赛与活动,但显然已“明确了自己想要的运营模式”。
芬威集团并未放慢扩张步伐,正努力“完善其体育集团版图”——收购NHL(国家冰球联盟)匹兹堡企鹅队、投资高尔夫领域是其中较大的动作,此外还曾考察NBA(美国职业篮球联赛)与NFL(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)(这两大联盟是“体育金融领域的顶级存在”)。
但这绝非“只关乎金钱”。若你不“投入到‘赛场赢球’的目标中”,就无法在“拥有狂热球迷群体的市场”中立足——尤其是在足球与棒球领域。
自2004年芬威集团收购红袜以来,这支棒球队已赢得四次世界大赛冠军,但球迷仍渴望更多荣誉。今年是红袜自2021年以来“首次晋级季后赛”——在波士顿,这样的“空窗期”已算“漫长干旱”。
芬威集团带来了“成功”,但尚未实现“持续成功”。红袜球迷希望波士顿能重现“王朝荣光”,利物浦球迷想必也有同样的期待。
*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有任何侵权或者不同意发布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
相关资讯

赛事推荐
- 英超 丨 芬威集团15年利物浦图鉴:从濒临破产到超级俱乐部 ...
- NBA 丨 NBA30队之休斯顿火箭2025-2026赛季展望 ...
- 英超 丨 英格兰能获得2026世界杯冠军吗?图赫尔的收获与待解难题 ...
- 英超 丨 列维时代落幕后,热刺为什么要请回帕拉蒂奇? ...
- NBA 丨 2025-2026赛季即将开启,预测新赛季NBA总冠军走向 ...
- NBA 丨 NBA30队之奥兰多魔术2025-2026赛季展望 ...
- NBA 丨 NBA史上最具划时代影响力的十大球星 ...
- NBA 丨 NBA30队之洛杉矶快船2025-2026赛季展望 ...
- CBA 丨 CBA球队鱼腩之王,从未进过季后赛,球队出了什么问题? ...
- NBA 丨 NBA30队之凯尔特人2025-2026赛季展望 ...